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工程教育认证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正文

计科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管理规定

发布日期:2015-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逻辑上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基本前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培养目标的定义描述为:培养目标是对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即培养目标是面向产出的。

培养目标制定或修订结束后,需要定期评价其合理性,即评价专业的目标期望与内外需求是否吻合,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需要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根据利益相关者(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师)的需求进行评价。44118太阳成城集团组织参加工程认证的教师和行业专家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进行了多次讨论,明确了培养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即评价学校发展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是否准确,校友主流职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应届生的职业期待与对专业教育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发展潜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需求,具体管理规定如下:

一、建立有效的合理性评价机制

为了对培养目标制定与修订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和监控,保证培养过程有效实施,达成预期的执行效果,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产出为导向的教育(OBE)”理念为基础,需建立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机制。具体包括校内和校外评价,内外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如图1所示。校内评价通过专业教师研讨,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给出评价,并对培养目标给出修订建议。校外评价主要通过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采取访谈记录和调查问卷的方式,给出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并对培养目标给出合理化建议,以便进一步持续改进。

图1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机制

二、制定合理的评价内容

(一)毕业生对培养目标的认同度

培养目标体现的是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后的职业发展预期,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除了能体现就业去向及行业领域以外,更能反映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对毕业五年以上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用来衡量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通过现场或者网络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毕业年份、本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以及相关建议。

(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能直接反映出培养质量,是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修订的重要依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通过定期问卷及企业座谈会,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现实表现与能力状况;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满意度来分析现行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结果连同用人单位的具体建议作为修订的依据。主要调查内容为用人单位从事的行业、工作职位及相应人数、培养目标的满意度以及相关建议。

(三)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及行业发展的契合度

随着信息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非常重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未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对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与当前行业发展相符合进行评价。本专业通过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同行专家咨询、教师及用人单位座谈等方式,判断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及行业发展的契合度,是否适应国民经济及行业发展的变化,进而对现行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同时,本专业收集整理教师、行业及企业专家的具体建议,作为培养目标的修订依据。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

根据前面建立的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在每个评价环节考量包括评价类型、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人和主要工作等内容。

(一)校内评价

校内评价是依据校内教师、学生提供的相关信息,例如,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调查材料、座谈记录/调查问卷等,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评价周期为四年。

主要参与人包括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专业秘书、教师代表。主要工作包括:

(1)依据学校定位、学校发展情况、社会调研/调查材料、毕业生就业以及几年来用人单位、社会等对培养目标评价反馈信息,开展专题研讨,研讨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2)通过全面分析和评价,提出培养目标修改意见或建议,为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二)校外评价

1、依据往届毕业生访谈记录、调查问卷的评价

评价周期:两年/不定期。主要参与人:往届毕业生、社会第三方。主要工作:

(1)对毕业5年的学生利用返校日、邮件、微信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2)委托社会第三方调查。

(3)主要内容:针对就业率、就业情况及分析、深造情况、就业质量、经历与专业的相关性、培养目标合理性、专业发展新要求、课程教学新需求、课程体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等进行调查评价。

2、依据用人单位访谈记录、调查问卷的评价

评价周期:两年/不定期。

主要参与人是用人单位。

主要工作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合理性等进行调查评价。

(三)综合评价

每四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价,结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

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综合评价主要参与人包括学院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专业秘书、教师代表。

主要工作:

(1)针对校内、校外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信息,开展专题研讨并提交研究报告;

(2)在研究报告中,综合校内、校外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信息,以“OBE”理念为基础,全面分析和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给出培养目标合理性的分析结论,提出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求的修订意见和建议,为本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