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2021版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学硕)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3-12-01    作者:     来源: 44118太阳成城集团    点击:

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

(学科代码:0818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概况

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隶属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学科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油气田开发、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油气地质资源知识的组织与发现问题,通过知识的发现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的学科。该学科以油气勘探与开发专业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围绕感知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大数据网络传输、大数据组织、大数据标准化、大数据分布式存储、大数据管理、大数据集成与质量控制、大数据智能处理、大数据知识发现以及大数据可视化等理论、技术和方法为研究内容,以油气地质、资源、环境、技术、经济效益最优化为目标,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源于1984 年建立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历史沿革为:1996 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 年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 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 年获批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军人才梯队,2018年获批黑龙江省石油大数据与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201912月省领军人才梯队和省重点实验室双双获得优秀奖励。

本学科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科学研究,与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地质工程等学科领域相结合,深层次研究信息资源获取、 表示、存储、处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创新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解决本学科技术难题,能独立从事本学科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及教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及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本学科形成了一支以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核心,以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成员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环境。学科以服务石油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特色,依托石油行业背景,在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数字媒体与虚拟现实,油气信息集成与大数据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科优势研究方向,并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服务石油石化行业、解决智慧油田建设中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产生了一批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二、培养目标

面向行业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交叉领域的学术前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秉承大庆铁人精神,依托石油行业背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系统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交叉学科所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专业学术交流能力和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文献阅读、科技论文写作及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创新等工作,具有独立或团队协同完成专门技术工作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服务社会意愿与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

三、培养方向

1. 地质资源智能信息处理

本学科方向以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中的有关科学问题为导向,通过计算机和油田地质学深入融合,创新和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解决油田地质学有关领域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面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多维度智能数据建模、深度学习、数据挖掘及智能优化技术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2. 地质资源信息集成与知识工程

本学科方向以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中的大量数据为核心,开展地质资源数据集成、知识集成以及数据和知识处理的研究。具体包括对系统论、本体论、知识元理论、语义学、符号学、知识组织、知识表示、知识发现和信息处理等方向的研究。通过上述理论研究为数据标准化、语义数据标准化、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与知识建模、数据集成、知识集成、数据质量标准以及数据、链接数据、知识图谱等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研究提供科学的、统一的、标准化方法论,为地质资源高效共享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 地质数据可视化技术

本学科方向利用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与可视化技术,研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中的三维可视化建模、图形图像处理、基于GIS平台的信息集成与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媒体等理论与技术。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课程学习或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作结业、肄业或退学处理,不再保留学籍。

五、学分设置与要求

1.总学分数

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2.课程体系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必修环节、补修课四部分。课程安排时间一般为1年。

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学科前沿课和平台课,学位课总学分不少于18学分。公共学位课为思想政治课、第一外国语及其他公共课程学科前沿课不少于 2 学分,平台课程共 10-12 学分,其中实践课不少于 2 学分。

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补修课是指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的课程,研究生需补修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至少2门,补修课不记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文献综述,记1学分;学术活动,记1学分;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记1学分;劳动教育,记0.5学分;美育教育,记0.5学分。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文献综述、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旨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视野,促进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学科与行业发展前沿,五育并举,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

1. 文献综述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至少50 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写出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评阅合格后,将考核材料交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记1学分。

2. 学术活动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在学期间要求主讲1次、选听10次以上学术报告。学术活动由导师审查、学院考核,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记1学分。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相关领域科技竞赛及学术会议,到生产部门或其他单位学习和实践,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等。

3. 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

由学校统一组织专题讲座或网络学习,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完成专题学习记1学分。

4. 劳动教育

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义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实践劳动三个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积极参与院系科研助理、学科服务、专业建设、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领域的劳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5. 美育教育

研究生美育教育的内容包括艺术鉴赏慕课、审美鉴赏专题讲座和美育实践三部分,艺术鉴赏慕课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科定期开展审美鉴赏专题讲座,丰富研究生第二课堂,同时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艺术竞赛、国际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行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研究同步进行。学生根据需要可采用三跨培养模式(跨地域、跨时域和跨学科)开展学习。

八、论文工作

1. 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在选题上首先要尽早确立研究方向并准备和熟悉相应的素材。选题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要考虑论文可能的创新性,以及要考虑论文完成时间的可行性。原则上鼓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导师的课题,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全面深入了解该方向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结合国内尚欠缺的部分进行论文选题。论文的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 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在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之前,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据此提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确定合理的技术路线,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地独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经开题论证小组论证及所在院系批准后,交研究生秘书存档

3. 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地完成《中期检查报告》,并向检查小组汇报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与预期成果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完成论文的可能性以及今后的研究计划等。

4. 论文评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可申请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按照依据《44118太阳成城集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

九、科研创新成果

硕士研究生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硕士研究生在统计源期刊(不含增刊)及以上级别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2.硕士研究生在正式出版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该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以上所有成果的署名,研究生必须是该成果的第一作者(或发明人)或第二作者(或发明人),在研究生作为第二作者(或发明人)时,第一作者(或发明人)应为指导教师。学术论文(第一专利权人)的署名单位应为44118太阳成城集团。

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