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
(学科代码:078401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教育技术学是在总结人类教育实践经验中逐步形成,并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解释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特征的学科。教育技术作为优化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谓源远流长,然而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们才真正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并围绕它形成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概念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
我校于2003年获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06年和2011年分别被批准建立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设在44118太阳成城集团。自设置本学科专业以来,按照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学科始终密切跟踪教育技术发展前沿,依托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大数据等优势学科平台,逐渐形成了以教育技术理论、数字媒体技术、智能教学、知识工程与知识系统为特色的研究方向。
学科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资源和学缘结构,多数教师具备从事高级别科研项目研发的科研实践经验。同时,该学科在教育技术理论、数字媒体技术、智能教学、知识工程与知识系统等方向,已有多年的学术积累,具有较为明显的学术优势,具备培养教育技术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软硬件环境和必备条件。
目前该学科已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百余名,就业方向包括高校院校、教育科研及培训机构、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
面向教育技术领域对基础理论、技术发展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重大需求、教育技术学及其交叉领域的学术前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秉承大庆精神,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胜任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出版等单位的数字化管理与建设以及在各类企业中从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的高级人才。
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能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密切跟踪教育技术领域理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创新成果。
2、基本素质
要求学生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和高尚道德情操,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严谨学术作风,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身体和乐观精神。
3、基本能力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具备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知识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国际学术交流沟通能力;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向
教育技术学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设立教育技术学理论、数字媒体技术、智能教育、知识工程与知识系统四个培养方向。
1、教育技术学理论
主要研究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和技术实践应用,旨在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如何应用技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以实现理论与技术的融合。研究内容包括:学习科学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教育传播理论、企业培训与绩效技术、学习环境设计、开放教育资源设计等。
2、数字媒体技术
主要研究数字媒体理论与技术、虚拟现实理论与技术、相关外设及其他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应用策略和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媒体信息处理、虚拟学习环境构建、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等。
3、智能教育
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依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网络技术等工具,研究教育模式的优化设计方法;学习因素重要性及学习效果的智能评价方法;教育技术理论与智能计算的融合方法等。
4、知识工程与知识系统
主要研究知识工程中的知识收集、表示、存储、可视化、知识推理、知识挖掘以及知识管理等,并将知识工程应用于教育领域,为教学提供科学化与标准化的知识体系,进而以此为基础实现知识系统的开发,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知识服务。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标准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 5 年。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课程学习或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作结业、肄业或退学处理,不再保留学籍。
五、学分设置与要求
课程设置侧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方法。课程安排时间一般为1年。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由学位课、选修课、必修环节、补修课四部分组成。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学科前沿课和平台课,学位课总学分不少于 18 学分,必修环节至少4 学分。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至少2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文献综述、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旨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视野,促进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学科与行业发展前沿,“五育”并举,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
1. 文献综述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至少50 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写出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评阅合格后,将考核材料交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记 1 学分。
2. 学术活动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在学期间要求主讲1次、选听10次以上学术报告。学术活动由导师审查、学院考核,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记1学分。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相关领域科技竞赛及学术会议,到生产部门或其他单位学习和实践,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等。
3. 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
由学校统一组织专题讲座或网络学习,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完成专题学习记1学分。
4. 劳动教育
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义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实践劳动三个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积极参与院系科研助理、学科服务、专业建设、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领域的劳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5. 美育教育
研究生美育教育的内容包括艺术鉴赏慕课、审美鉴赏专题讲座和美育实践三部分,艺术鉴赏慕课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科定期开展审美鉴赏专题讲座,丰富研究生第二课堂,同时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艺术竞赛、国际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由学院秘书和辅导员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记0.5学分。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行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研究同步进行。学生根据需要可采用“三跨”培养模式(跨地域、跨时域和跨学科)开展学习。
八、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硕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对国民经济有一定意义或在学术上有一定价值。论文工作一般应与教研(研究)室的科研主向和导师专长相结合,并考虑到可能的物质条件和时间,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选题过程中要考虑论文可能的创新性,以及要考虑论文完成时间的可行性。原则上鼓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选题,选题过程中全面深入了解该方向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结合国内尚欠缺的部分进行论文选题。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在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之前,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据此提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确定合理的技术路线,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地独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经开题论证小组论证及所在院系批准。
3.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研究生向检查小组汇报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与预期成果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完成论文的可能性以及今后的研究计划等。
4.论文评阅与答辩
论文写作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遵守学术规范,在理论或实践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方可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论文撰写具体格式见《44118太阳成城集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颁发相应学科毕业证书。达到本学科学位(授予)标准及其他有关要求,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依据《44118太阳成城集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审批,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九、科研创新成果
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取得科研创新成果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硕士研究生在统计源期刊(不含增刊)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及以上级别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2.硕士研究生在正式出版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该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以上所有成果的署名,研究生必须是该成果的第一作者(或发明人)或第二作者(或发明人),在研究生作为第二作者(或发明人)时,第一作者(或发明人)应为指导教师。学术论文(第一专利权人)的署名单位应为44118太阳成城集团。
教育技术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